李阿姨今年48岁,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。三年前,她开始出现睡眠问题:有时半夜突然惊醒,再难入睡;有时明明很困,却怎么也睡不着。最初,她以为只是工作压力大,没太在意,随便买了点助眠的保健品。结果,情况时好时坏。去年下半年,失眠愈发严重,连续一周几乎没睡好觉,白天浑浑噩噩,记忆力明显下降,整个人都变得易怒暴躁。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,自己已经出现了慢性睡眠障碍,还合并了焦虑和轻度抑郁。这让她后悔不已:“早知道这样,刚开始就该重视,哪能拖成现在这样?”
一、为什么睡眠障碍总是反复发作?
很多人像李阿姨一样,把失眠当成“小毛病”,熬一熬就过去了。但现实中,睡眠障碍很容易反复,甚至变成难以摆脱的“顽疾”。为什么会这样?
首先,人的睡眠其实很脆弱,受到情绪、压力、环境、饮食等多方面影响。譬如,高强度工作压力如巨石压身,家庭关系紧张似乱麻缠心,生活节奏被打乱如脱缰野马,皆会致人一段时间睡眠不佳。一旦失眠出现,大脑就会对“失眠”这件事变得过度警觉,进入恶性循环——担心晚上睡不着,白天反复回忆昨晚的糟糕体验,结果越想越焦虑,到了晚上更难入睡。这种“越怕越睡不着”的状态,是很多长期失眠者的共同感受。
另外,很多人失眠后采取的自救方式其实在“火上浇油”。有人开始依赖安眠药、饮酒助眠,短期看似能入睡,长期却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,让身体变得更加敏感,一旦停药,失眠反而更严重。还有人熬夜刷手机、强行赖床,这些行为都会进一步破坏睡眠规律,让睡眠障碍变得越来越难摆脱。
二、长期失眠,身体会出现哪些“隐秘”信号?
很多人觉得,失眠只是晚上睡不着、白天困一点而已。但其实,长期失眠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远超想象,而且有些表现很容易被忽视。
情绪变差,容易焦虑抑郁:睡不好时,大脑的情绪调节能力下降,很多人会觉得烦躁、心情低落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。久而久之,可能发展为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。
记忆力、注意力明显下降:睡眠其实是大脑“整理和修复”的时间。如果长时间睡不好,大脑得不到足够的休息,记忆力、专注力都会受影响,学习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。
免疫力下降,易感冒生病:长期失眠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紊乱,容易出现反复感冒、口腔溃疡、甚至莫名其妙的皮肤过敏。
出现头痛、胃口差、心慌等身体不适:失眠不只影响大脑,也会引起一系列“身体化”表现。比如头痛头晕、胃肠不适、食欲不振、胸闷心悸等,这些很多人并不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和失眠有关。
代谢紊乱,体重变化:睡眠质量不好还会影响身体代谢。有人会突然暴饮暴食,体重增加;也有人因消化功能紊乱体重骤减。
这些“隐秘”信号很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认为其他小毛病。如果你近期反复出现以上问题,且伴有明显的睡眠障碍,就要引起重视,尽早寻求专业医生帮助。
三、预防睡眠障碍反复,生活中可以这样做
很多人问,难道失眠真的没法根治?其实,越早干预,越有可能走出困境。以下这些做法,或许能帮你调整状态,告别反复失眠。
规律作息,别强行赖床:固定每天起床和睡觉时间,哪怕前一天没睡好,也要按时起床。不要白天补觉或熬夜,把生物钟稳定下来。睡前不做刺激神经的事情:晚上临睡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、刷手机、看让人激动的剧集或新闻。可以做些让身心放松的事,比如听舒缓的音乐、泡脚、冥想。
创造安静、舒适的睡眠环境:卧室保持安静、昏暗、温度适宜,床铺要舒适,不要把工作带到床上。睡前不要大量饮水,避免频繁起夜影响休息。避免依赖安眠药和酒精:这两种东西短期能让你入睡,但长期会让睡眠结构变差,容易成瘾,反而使失眠更难治。
学会管理情绪和压力:白天适度锻炼,遇事及时倾诉,可以写日记或者和家人朋友聊聊,不要把烦恼带进夜晚。出现睡眠障碍,尽早就医:如果自己调整一段时间仍然无法改善,或者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、身体不适,不要拖,及时寻求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
长期睡眠障碍绝不是“小事一桩”,它影响的不只是白天精神,还是全身健康和生活质量。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觉到天亮的权利。如果你正在为睡眠苦恼,不妨从现在做起,慢慢养成好的睡眠习惯,给自己一个充足的休息时间。等你真正睡好了,才会发现,健康的生活其实很简单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