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26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艺)“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看指标和数据,更要看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心声。”在今天举办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,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表示,这一理念影响了“十五五”期间的治水思路。
从数据上看,十年来我国治水成绩不菲:全国地表水水质Ⅰ—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.5%大幅提升到2024年的90.4%,提高了25.9个百分点,“十三五”以来实现“九连升”,到今年年底有望“十连升”。
蒋火华也坦言,他们在一线调研发现,部分地区“房前”的状况还看得过去,但“屋后”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。近期,很多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反映当地河流、湖泊出现水污染问题,导致有的树木枯死,有的农田秧苗烂根,有的鱼虾死亡,引起舆论广泛关注。
为更好反映人民群众身边水体状况,“十五五”期间,生态环境部在国家监测网络布局上,继续关注大江大河的同时,更多向江河支流、小微水体拓展,优化增加了200多个水质相对较差的河流二三级支流、小微水体断面。
蒋火华还介绍道,在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上,将从单纯的“好Ⅲ水质比例”向综合的“优良水体比例”转变,在关注水环境理化指标的同时,加入水生态相关指标,更加全面反映水生态环境状况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